編者按:9月23日至9月28日,由中國藝術攝影學會、齊魯實業家攝影文化促進會、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東方國際攝影藝術促進會聯合主辦的“齊魯國際攝影周”在小孔成像的發源地山東舉行。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愛爾蘭、日本、韓國等國和全國各省市及港澳臺地區的百余位攝影大師和著名攝影家一起走進山東,聚焦齊魯風情。為了深入了解此次活動的意義,新華網山東頻道記者采訪了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教授。
記者:近年來很多省市都在舉辦國際規模的攝影節活動,這次在山東舉辦“齊魯國際攝影周”的意義是什么?請介紹一下活動基本情況?
潘魯生:首屆“齊魯國際攝影周”活動是經山東省政府批準的重大文化交流活動,是山東歷史上舉辦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國際攝影大師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攝影盛事,得到了山東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本次攝影周目的是通過攝影展、學術研討、專題講座、采風創作等形式,促進攝影文化交流,傳播齊魯文化。
“齊魯國際攝影周”為期一周,9月23日—24日在齊魯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當代國際攝影經典作品展”、“當代中國經典影像”等20多項大型展覽,展出國內外攝影大師及著名攝影家作品2000余幅,并同時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舉辦“齊魯國際攝影論壇”以及攝影大師講座。9月24日—28日,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地區以及全國各地的百余位攝影大師和著名攝影家,將到墨子故里滕州、孔子故里曲阜以及石雕之鄉嘉祥等地進行采風創作,同時參加“世界攝影家聚焦齊魯大地國際攝影大獎賽”、“墨子小孔成像國際攝影學術研討會”、“走進孔子國際攝影展”、“孔子國際文化節”、“中國石雕藝術節”等活動,讓大師們深入了解山東。
記者:這次活動重點推出“山東是攝影技術發源地”這一觀點,根據是什么?它的意義又是什么?
潘魯生:齊魯大地歷史文化悠久,人杰地靈,是中國儒家文化發祥地,同時也是世界攝影術的發源地。早在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墨子進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的實驗,發現了小孔成像的光學原理,《墨經》中有“景倒,在午有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的記載。當今的世界攝影術和數碼影像的光影,溯根求源都是從2300年前墨子的凸透鏡和小孔成像中透射過來的,墨子因此被西方稱為“攝影光學理論和實踐的開創者,是探索光影成像的第一人”,墨子故里山東滕州也因此成為小孔成像的最早發源地。
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日新月異,從黑白攝影、彩色攝影到全息攝影,攝影技術已完全進入光學、電子技術緊密結合的時代,逐步實現了高度系列化、機械化和自動化。面對攝影事業的蓬勃發展的廣闊前景,我們不能忘記古人在古典光學領域進行的執著探索,更應該學習他們在科學道路上追求真理的無畏精神,讓這種求知精神在攝影領域和其他領域發揮更好的作用。
記者:請結合本次攝影周談一下山東攝影文化的發展狀況?
潘魯生:改革開放近30年來,山東攝影一直以一種蓬勃發展的狀況存在,可以說山東的攝影走在了全國攝影的前列。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齊魯大地的攝影人就一直在這片熱土上推動著攝影事業的車輪前行。他們在這里曾經舉辦過轟動全國的“國際和平年全國青年攝影大獎賽”、“首屆全國十大青年攝影家評選”、“中國孔子文化攝影大展”、“首屆中國(濟南)當代國際攝影藝術雙年展”、“首屆世界大學生攝影藝術展”等重大的攝影活動,有力地推動了山東攝影藝術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首屆中國(濟南)當代國際攝影藝術雙年展”活動,在國際上產生很大影響,受到國際攝影聯合會的高度評價。根據國際攝影聯合會秘書長里加爾多.布西的建議,這次組委會將在齊魯大地上舉行的攝影雙年展延伸為“國際攝影周”,“雙年展”和“攝影周”相互協調,會促進山東攝影與國際攝影更好的交流。
記者:攝影圖像已經成為現代藝術創作的主要元素,您覺得這種融匯和混合美術與攝影的電子影像藝術形式,將會制造怎樣的當代文化藝術景觀?
潘魯生: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數碼技術的發展,影像逐步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美國藝術博物館里攝影部門的紛紛建立,使得攝影藝術迅速發展成為當代藝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一些藝術重鎮、畫廊里攝影作品也占有了重要地位,也因而更多人開始關注并探討攝影與其他藝術門類之間轉換與借用的關系。
藝術的精神總是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延伸。技術的發展,使得攝影與其他藝術形式有越來越多的交叉點,也越來越凸顯出更多的共性,由此造就了綜合攝影、繪畫、電影、動漫等多種藝術語言的新媒體藝術的產生和發展,造就了豐富多彩的當代視覺藝術景觀。其實這一點不足驚奇,從攝影術發展肇始,技術發展給藝術的影響已經逐漸鋪開。自1839年達蓋兒公布攝影術之后,攝影術的普及給繪畫藝術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在此前繪畫所承擔形象紀錄的意義逐漸被消解,造成了古典寫實主義的衰落,以及印象派藝術乃至現代派藝術的產生興盛,可以說攝影術的產生促使繪畫藝術的創作觀念發生了180度的轉向。當下,攝影與當代藝術又融為一體,成為當下最前衛的藝術形式。
記者: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這幾年一直推進教學改革,舉辦過多次攝影藝術與當代藝術活動。請問,舉辦“齊魯國際攝影周”對學校的意義是什么?大學攝影教育怎樣發揮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
潘魯生:攝影作為一種視覺信息傳播媒介,應用非常廣泛,舉辦“齊魯國際攝影周”對學校設計藝術各個專業來說都是一個促進教學交流、開闊學生視野的好機會。“齊魯國際攝影周”期間,全校師生將有機會觀摩《當代國際攝影經典作品展》、《中國當代經典影像》等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的攝影大師作品展,這些展覽將對他們提高審美水平、創新創作理念、豐富創作技法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攝影周將組織的大師走進高校,在學校舉辦包括“齊魯國際攝影論壇”、“薇姬?戈德堡、馬場道浩、中村成一攝影講座”等攝影講座,為全校師生提供一個直接與攝影大師進行思想交流碰撞的平臺。此外,部分學生有機會參與到活動組織過程中,無形中也學習到了很多專業以外的東西,增強了學習的針對性,提高了實踐水平。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近幾年一直緊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進教學改革,培養服務文化創意產業的應用型人才,其中人才培養如何與社會需求對接、各個專業如何實現產學研如何結合等問題,一直是我們教學改革關注的一個重要方向。我想“齊魯國際攝影周”的舉辦也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攝影專業實現與文化產業對接的機會。學校將借攝影周這個平臺開展專題攝影培訓班、“攝影大師班”等各類攝影教育培訓以及相關的展事活動,搭建教育與產業、經濟與文化、企業與藝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