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中立這幅《父親》的原型是一位守糞農民。巨大的畫幅和超級寫實手法描繪的皺紋當時震撼了全國人民。 近日,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羅中立成為藝術界關注的焦點。因為他在出席“居住在成都——2005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時透露了自己準備重新創作他當年的成名作《父親》。但消息一傳出,當年油畫《父親》的伯樂、藝術評論家栗憲庭卻對外公開表示反對羅中立的這種做法。 羅中立:重畫《父親》是我藝術的大轉折 羅中立上世紀80年代因油畫《父親》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而一舉成名。放大表現老農的《父親》也已成為中國當代人像油畫里程碑式的作品。而如今羅中立表示要重畫《父親》的消息一經傳出,在藝術界便引起了強烈反響。 談起重畫《父親》的思路,羅中立說:“當時《父親》的社會性更勝過藝術性。如果在20年之后的今天,讓我再畫《父親》,我會更多地從繪畫、藝術本身來構思,不會還是社會屬性很多的那種東西。”他還表示,現在畫了一些草稿,但是都覺得不夠成熟。20年后畫《父親》,“肯定還是同樣地關注農民題材,可能還是同一個人,甚至同一個端碗的動作,但是我想表達的就是我20年油畫藝術、油畫語言的體驗,展現我鮮明的藝術風格,給人視覺欣賞的感覺。”羅中立說。 然而對于很多人都表示反對重畫《父親》,羅中立似乎并不太看重,“我這一輩子都在農民身上找題材了。現在我畫的形式變了,內在仍然是關注農民,表現的藝術精神卻是具有現代感的。我想展現我個人的風格語言、藝術面貌,重畫《父親》就是一個大轉折吧”。 據羅中立透露,目前已經有個人、機構以及有興趣的企業家聯系他,說要預訂重畫的《父親》。 栗憲庭:重畫無法超越當年的《父親》 而作為《父親》的“伯樂”,栗憲庭回憶說:“發現《父親》其實很偶然。1980年,羅中立創作完油畫《父親》時還是四川美術學院的學生,當時這幅作品參加四川省青年美展,《美術》雜志社領導去參加了,帶回來一些照片。我是《美術》雜志的責任編輯,有發稿權,在辦公室看見《父親》照片時,我跟羅中立并沒有交往,之前只是刊發了他的女知青圖等作品。但《父親》讓我特別震動,畫的尺寸是用畫偉人的規格,畫里的農民父親形象強調了真實的面貌,充滿了人性關懷。雖然當時他還是個學生,我還是在1981年第1期《美術》雜志封面上選用了。”栗憲庭當時也是頂著壓力刊發《父親》的,但讓他欣慰的是,《父親》得到了中國青年美展很多評委的認同,隨后《父親》被評了一等獎。 羅中立因為油畫《父親》一舉成名,但《父親》的“發現者”栗憲庭卻挨罵多年,甚至遭遇停職。“《父親》在《美術》雜志上刊發后,除了得到巨大關注外,也引起了很長時間的爭論,《父親》被很多批評家批評為‘污蔑了農民形象’,作為編輯的我當時挨罵是肯定的,但我并不后悔,我覺得應該給當時新的藝術一個展示的平臺,給年輕藝術家一個露臉的機會。”栗憲庭說,每一個新的藝術出來都會出現挨罵的現象,但最后大家又接受了,因此他不在乎自己為《父親》挨罵,即使后來他被雜志社停職兩年,現在也不后悔。 栗憲庭透露,在他決定刊發《父親》時,他還收到羅中立寄給他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談了自己創作《父親》的感想,讓我特別感動。這封信我修改了一些內容,就及時地發表在1981年第2期《美術》雜志上。原信內容我已經不記得了,大致意思是說此畫是他長期對農民強烈感受的結果,尤其是農民偷糞那個情節,他說想的就是要給農民說句老實話。他后來的繪畫堅守鄉土風格,我也非常支持。”不過,對于羅中立重畫《父親》一事,一直擁護羅中立畫風的栗憲庭卻持反對態度:“我覺得藝術沒法模仿,重畫《父親》沒有意義,即使是畫一個當代農民父親形象也無法超越當年的《父親》。” ■《父親》誕生記 1975年的除夕夜,羅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廁所旁邊,看到一位從早到晚一直叼著旱煙,麻木、呆滯守糞的中年農民。羅中立回憶當時:“一雙牛羊般的眼睛卻死死地盯著糞池。這時,我心里一陣猛烈的震動,同情、憐憫、感慨……一起狂亂地向我襲來,我要為他們喊叫!”后來,他畫了守糞的農民,之后又畫了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最后才畫成現在這幅《我的父親》,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親》(又名《父親》)。 (CSC編) |